日前,記者從瀘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為了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瀘州市正在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做優山水美麗城市,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目前,瀘州市海綿城市建設面積已達32.12平方公里。
2016年7月,瀘州市被確定為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城市,按照“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要求,轉變依賴大規模水利工程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思路,以新型路面、綠地和水係為主體,打造會“呼吸”的城市。在具體做法上瀘州市也有探索:在海綿型公園綠地建設和自然修復上,建設與綠網、水網、路網有機結合,推行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植草溝等措施,在滿足生態、景觀、休閑等功能的同時,更多地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併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在海綿型建築與小區建設上,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場地綠化對道路和建築屋面雨水的消納功能,新建綠化因地制宜地採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減緩雨水徑流,維持和保護場地開發前自然水文功能;場地道路因地制宜選用透水鋪裝,推行硬質道路與廣場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
現在,海綿城市建設成效在逐步顯現:截至目前,瀘州市已分批整治19個內澇點,改造90萬平方米滲透人行道,提高地面透水保水功能,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取締長江、沱江排污口,建成截污干管155公里,地下綜合管廊14.1公里,提升污水廠進水質量,全方位修復前期城市建設留下的“城市病”。同時,全市新(改、擴)建項目實行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管理,從規劃設計、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環節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形成連片整體效應;因地制宜設置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滲透塘等設施,讓雨水自然積存、滲透、凈化,錯峰排放雨水徑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降低城市內澇和長江、沱江污染風險。
9月11日,雨停歇不久,江陽區茜草中心幼兒園新校區操場就幾乎幹了。這是源於操場採用透水混凝土材質鋪裝而成。透水混凝土是由動物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種多孔輕質混凝土,裏面均勻分佈着蜂窩狀機構的孔穴,具有透氣、透水、重量輕和高散熱的特點。降雨時,雨水通過透水混凝土鋪裝的空隙滲水,透水速度能達到每小時每平方米31—52升。同樣,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也運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從其公園步道到湖邊景觀平台,因地制宜採取斜坡設計,沿着步道與植被過渡地帶,全線敷設滲透排水溝,相較傳統的排水管網,滲透排水溝在植被鋪陳之下,是層層疊疊的鵝卵石、砂石和土壤,雨量小時,雨水蓄積其中,如果雨量過大,滲透排水溝吸收飽和之後,多餘的雨水則在經多次過濾之後,排入湖中。對雨水“吸吐自如”,還可以凈化雨水,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提升了漁子溪生態濕地公園的品質。
“目前,瀘州市已經建設海綿城市32.12平方公里,涉及中心老城區、兩江新城、瀘州國家高新區、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等區域。”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城建科工作人員王夢華介紹說。
建設海綿城市,瀘州市的近期目標是:到2020年底,中心城區建成區20%以上面積能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力爭將瀘州建設成為長江上游丘陵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四川省海綿城市建設的典範。與之相適應,瀘州市將實施一批海綿型公園綠地、海綿型道路、海綿型廣場、海綿型公共建築、海綿型小區、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等重點項目。記者羅森波
【打印】 【關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