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和林縣大紅城鄉三道營村,玉米地里一穗穗玉米棒子宣告了今年玉米種植的大豐收。
“這是俺們村50年來第一次看到長勢這麼好的玉米,估計今年每畝能上兩千多斤。”笑逐顏開的村民高興地說。
為什麼今年三道營村的玉米收成這麼好呢?說來話長。
三道營村土地以丘陵為主,全部都是坡梁地,一直以來村民都是靠天吃飯。今年春天,三道營村又遇上多年不遇的旱情,村民們連莊稼都種不下去。
為了改變三道營村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現狀,村“兩委”研究決定,一定要建設水利設施,把旱地變成水澆地。
“當時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鋪設輸水管道,取水灌溉。”三道營村黨支部書記雲建軍告訴記者,由於施工需要錢,需要施工隊伍,他先自籌資金20多萬元,以最短的時間組建了村民施工隊,經過20多天夜以繼日的施工,共鋪設了一萬多米覆蓋3個自然村2000畝耕地的輸水管道。為了省水、省時、省力,這2000畝耕地全部建成滴灌。
旱地變成了水澆地,農作物生長有了保障。雲建軍帶頭用滴灌種植了三道營村從來沒種過的高產東北大豆和一穴兩株、一穴三株的高產玉米。“要是種植成功了,就可以推廣到全村,就能改變三道營村單一的種植結構,將高產的大豆和玉米打造成三道營村‘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產品。”雲建軍說。
如今,三道營村又有了新的規劃,讓耕地都用上滴灌,讓耕種都實現机械化,讓農業合作社聚合起集體的力量。
三道營村正一步一步實現着美麗鄉村的小康新夢想。(李海珍)
【打印】 【關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