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口氣把自家的坨子地全改造成淺埋滴灌田,種上青貯效益還真不賴呢!”通遼市科左後旗朝魯吐鎮阿木塔嘎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布和朝魯雙手叉腰,來來回回在自家地里轉悠,守望着長勢良好的60畝青貯。
而在5年前,這裏還是一片不毛之地。阿木塔嘎嘎查地處沙窩,三分之二的耕地均為坨沼地,剩餘全是坨甸相間地。遇到大旱之年,農作物幾乎顆粒不收。在這裏,“水”比“油”更珍貴。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落後的生產條件致使這裏的群眾長期處於貧困狀態。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朝魯吐鎮黨委政府從該嘎查“旱不能澆”的實際出發,針對性地學習引進淺埋滴灌技術。一開始,大家對這門新技術都抱着觀望態度,沒人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針對這一實情,鎮黨委政府從該嘎查精選7名村民代表組成“突擊隊”,開始試行淺埋滴灌技術。
2016年,“突擊隊”每戶試種20畝淺埋滴灌田,當年畝產就達到了1300斤。相比過去,雨水多畝產也只有300斤左右,遇到雨水少就絕收了。天壤之別的差距,讓大家信心大漲。第二年,60%村民自願跟進,第三年該技術就普及推廣到全嘎查。大家都說:“有了淺埋滴灌,坨沼地也能高產了!”
隨着此項技術的廣泛應用,阿木塔嘎嘎查培養出了7名“土專家”。他們能改良設備、更新技術,除了在本村技術指導外,還被請到其它嘎查村進行技術指導。每年僅此一項,每人收入就能增加1萬多元。
看似簡簡單單的灌溉方式的改變,其實是坨沼地區農村經濟的一次重大變革。5年前,該嘎查糧食總產僅172.8萬斤,現在已飆升到564.5萬斤,平均畝產從過去的300斤提高到980斤。與此同時,糧食產量和青貯等飼草料產量的飆升,為該嘎查養牛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年前,該嘎查黃牛飼養量為2009頭,現在已發展到3720頭,家家戶戶均靠養牛業脫貧致富奔小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為牧而農、為養而種”的典範,“沙窩窩”變成了“金窩窩”。
“我們家現在還養着7頭母牛,之前賣了10多頭,一年收入個5萬塊錢問題不大。兩個娃娃也學業有成,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勁!”布和朝魯對現在的日子心滿意足。(記者施佳麗包智海)
【打印】 【關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