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武漢市於2016年打造青山、漢陽四新兩大海綿城市示範區。
今年汛期降雨最高峰時,在武漢市公布的道路漬水點名單中,鮮見兩地的身影。位於青山區的倒口湖公園、鋼城二中、碧苑花園小區,位於漢陽區的太子水榭小區等老漬水點,均未出現漬水。
破解內澇老大難,海綿城市究竟幫助幾何?對於未來的城市發展建設,又有哪些啟迪和警示?
兩大“海綿”示範區惠及50萬居民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從而在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
截至目前,武漢的青山、漢陽四新兩個海綿城市示範區,共38.5平方公里、288個項目,均已完成海綿城市建設並通過國家驗收,惠及居民近50萬人。7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示範區探訪。
位於青山區的倒口湖,距武青堤內腳約240米,是武漢市距離長江干堤最近的湖泊之一,2016年曾遭遇管涌險情。近年來,倒口湖實施整險除險工程,徹底消除了管涌風險,並進行海綿化改造。
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秦婷介紹,倒口湖公園改造充分體現了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六大理念。比如,連通水體、優化布局后,公園綠化面積達78%,雨水落下后直接滲透至土壤中,路面不會積水。水塘岸邊均採用緩坡設計,雨水入湖徑流時間明顯增加,通過“滯”來減輕湖水容蓄壓力。此外,湖泊水面面積增加至3萬平方米,庫容量提升至3.8萬立方米,強降雨來臨時,可發揮“蓄”的作用。一旦超過容量,湖水又會通過溢水口進入市政排水主幹網,直排長江。
在漢陽區,太子水榭小區是四新片區最早的還建小區,因地勢低洼、排水系統不完善,導致雨天漬水嚴重。
海綿化改造工程中,人員對小區管道進行逐一摸排,確定走向及過水能力后,在其主通道下方增設了一條直徑1米、長200米的雨水主管,作為小區新的雨水出口。同時,為防止管道再次被堵塞,還將小區傳統雨水口全部改造為新型環保雨水口,對泥沙雜質進行過濾。建設方還對小區進行了全面的路面鋪裝改造升級,適當增設了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和透水型生態綠地。通過一系列措施,徹底解決了小區漬水問題,也整體提升了小區的居住環境。
重點項目也要融入“海綿”設計
除兩大示範區外,武漢市還在部分重點項目上引入“海綿”理念。比如在東湖高新區,將於今年8月底完工的雞公山公園,是對原破損山體進行人工堆土、造景而來。
“為防止水土流失造成滑坡,我們按照海綿理念,從山體內部引出了一條碎石盲溝,下雨時雨水沿着盲溝下流,邊滲邊排,可以最大限度地含蓄水份。”公園建設單位——光谷交通公司第四項目部部長曾武介紹。記者注意到,在山體表面,泄洪水渠也沒有採用傳統混凝土進行硬化,而是改用生態草溝的形式,形成了“開合有序、自然蜿蜒”的柔體空間,同時在沿線設置了“青草濕地、杉影魚島、芝櫻花海”等濕地濱水景觀。
記者從武漢市城建局獲悉,2018年海綿城市試點結束后,該市已出台規定,凡是2017年後拿到規劃設計條件的建築小區項目,都將融入海綿設計理念,竣工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完成海綿城市面積123.59平方公里。
下一步,武漢市將圍繞羅家港直排區、嚴西湖、沙湖、三角湖、后官湖等大型河湖推進海綿城市改造。確保2020年完成海綿城市建設5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到2025年達到50%以上面積,為2030年達到80%以上面積做準備。”
要“小海綿”,更要“大海綿”
武漢市城建局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着手,綜合採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實現對年徑流總量70%的控制(對應武漢市日降雨量約為24.5毫米),從而促進雨水徑流自然下滲,緩解市政排水管網壓力,可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也有觀點認為,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海綿”,主要擔負的是處理、收集雨水的緩衝作用,只能讓“小雨不濕鞋”,對於城市的防澇排漬僅起到10%的作用。遇到大雨,主要還是依靠城市泵站、地下管網等排水防澇體系。
對此,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季冬蘭認為,起到緩衝作用的海綿工程可以被稱為“小海綿”,即通過增加透水鋪裝、下沉綠地和雨水花園等方式“吞吐”雨水,“這些屬於‘工程治水’範疇,與排水防澇體系相互補充。”而真正意義上的“海綿城市”,還應包括城市流域的綜合治理,綠地、山體、林地、河湖水系的統籌系統構建,“大自然的江河、湖塘、植被、濕地,才是起到關鍵作用的‘大海綿’。”
從這個意義上講,“海綿城市”理念真正要引導的,應該是尊重自然的理念——人類不能完全控制水,實現人水和諧,才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記者成熔興朱惠通訊員鄧鵬飛解鴻震王偉)
【打印】 【關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