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曾冬坐在辦公室里,點開手機上的“水環境預警信息化綜合管理平台”APP,不一會兒全縣8個水環境監測點的實時監測數據便清晰羅列,形成一張水網“動態地圖”。
作為海南省生態保護核心區,瓊中素有“三江之源”的美譽,肩負着護水重任。“但以前要想掌握農村生活污水、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河道水質等環境質量狀況,還要人工反覆檢測,人力物力不足時,真是‘跑斷了腿’。”曾冬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為實現水污染防治大數據管理,瓊中加大水環境監測預警制度改革力度,創新水環境檢測預警機制,率先在全省搭建起水環境預警信息化綜合管理平台。
這一平台將重點水污染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飲用水源保護地、省控河道環境監測斷面及河長信息化管理進行整合,由智能終端充當著排水管網的“电子崗哨”,實時監測雨水、污水、河水、降水等情況,系統自動形成預警工單,徹底改變了以往“監控覆蓋不足、實時監控難、執法取證難”的窘境。
“目前我們已在全縣選取工業污染源站點、農業污染源站點、農村生活污水站點、河道斷面站點、飲用水水源地站點,布設了8個智能終端,只需打開手機APP,即可實時掌握各站點設施運行、河道水質環境質量等情況。”曾冬介紹,該平台實現物聯網技術、雲技術、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多種技術融合,全面採集、存儲和分析各類污染源、水環境質量、河道水位流速等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和應用,將幫助他們大大提高管理信息化和綜合決策能力,開啟智慧治水新時代。
【打印】 【關閉】
共有 0 条评论